三倍券上的浮水印,到底是怎麼回事?

隨著台灣疫情進入平行時空,如何振興經濟取代了原本最受歡迎的阿中直播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而「振興三倍券」也成為熱烈討論的話題。近日來,因為梅花浮水印的位置、數量在每張三倍券上都不同,導致許多商家懷疑是偽券而拒收,也引發諸多熱議與批評。

新台幣跟三倍券是不同的?

大家最常爭論的是為什麼新台幣各面額鈔券上的菊花或梅花等浮水印,不論是位置或數量都是固定的,而三倍券同樣是中央印製廠印刷的,卻沒有同等的品質?其實很簡單,因為新台幣是量身訂製的而三倍券不是,三倍券是使用既有的支票用紙進行加工印刷的。下面我們用圖示、拆解分別說明「新台幣」及「三倍券」的規劃,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梅花浮水印為什麼數量不固定、不完整。

新台幣鈔票

三倍券

千元新台幣專用浮水印紙張
(浮水印是在紙張上,而非印刷上去的)
支票用紙,非訂製三倍券專屬浮水印用紙
(浮水印是在紙張上,而非印刷上去的)
千元新台幣印刷版面
三倍券印刷版面
兩者結合後,每一張千元新台幣的浮水印都是固定且完整的
兩者結合後,每一張三倍券的梅花浮水印位置不固定、不完整

為什麼三倍券不比照新台幣?

因為交期長、成本高。浮水印並不是印上去的,而是在紙張生產過程中,透過改變紙漿纖維密度製成。通常新台幣的設計改版會在印製前的二至三年,甚至是更早之前,開始規劃,當然有時間重新去跟廠商談規格製作。而三倍券既然是振興便有時效性,因此若等中央印製廠重新談好規格、訂製紙張再運到台灣,緩不濟急。再說,為了為期半年的三倍券重新量身客製化,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才會使用既有的紙張下去印製。

那應該怎麼分辨?

既然梅花浮水印的位置、數量不固定容易引起誤解,其實最好在一開始,就不要拿來作為「前端辨識」的手段之一。

就擎雷防偽科技公司的觀點來看,防偽分為「前端辨識」跟「後端辨識」。前端辨識供消費者、店家等第一線使用辨識,應使用具一致性的辨識機制,例如三倍券裏也有使用到的「變色油墨」及「凹版印紋」。至於「梅花浮水印」與「螢光纖維絲」,因為是隨機的,所以應該列為稽核單位(如銀行)等進一步查驗真偽時的「後端辨識」機制,而不是把梅花浮水印納入民眾的防偽宣導。

如果可以事前做好「防偽教育」規劃,區分前端後端辨識,就能夠避免這些沸沸揚揚的爭議發生。

紙張學問怎麼看?

三倍券用紙雖不是量身製作,採用的是支票用紙,而支票用紙為避免被塗改,表面會塗佈一層化學藥劑。若試圖以溶劑擦掉已填寫的金額等,支票表面會出現肉眼可見的淡淡麻點,且不會消失(※不可逆)。

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先準備抗新冠疫情常用的「酒精」,再將酒精噴或塗在三倍券上,會出現淡淡的灰黑色麻點,如下圖紅色框線比較圖。證實三倍券的用紙的確是支票用紙。

噴酒精前
噴酒精後

除了三倍券、鈔票,還有其他地方會看到這些防偽機制嗎?

其實我們購買到的商品就會採用一些防偽機制,一般消費者比較有印象的像是防偽標籤、防偽貼紙。

品牌在銷售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假貨、跨區銷售(流竄貨)、市場亂價、掉包等,因此負責任的品牌會採用一些機制去達到真偽辨識、流竄稽核、防拆的目的。一般常見的雷射標籤、雷射貼紙其實只是其中一種形式,就像三倍券、鈔票一樣,紙張、墨水、凹印壓紋也可以作為安全控管的機制。大家未來在購買商品時可以多留意,看看哪些品牌是願意投資保護消費者的品牌!